顺治十八年正月初八,皇帝福临突然驾崩,仅年二十二岁。此时,满清王朝的重担和政局的不稳定性成为朝中高层必须迅速应对的问题。福临在遗诏中指定了年仅八岁的皇三子玄烨作为新的皇帝,继承皇位,历史上这位年幼的皇帝后来被称为康熙帝。 在这关键时刻,辅政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成为了王朝的支柱。四位大臣在福临的灵前进行了庄重的誓言,承诺将同心协力辅佐年幼的康熙帝,保障国家的稳定与发展。然而,这份看似铁的誓言并未如预期那般维系四人之间的团结,各自的权力欲和政治野心很快开始浮现,使得朝政更加复杂。 三年后的康熙三年,鳌拜的权势已经大大增强。这一年,他借助一起看似微不足道的事件展现了自己的权力。倭赫等人因擅自骑乘御马,并使用皇家的弓矢射杀了皇家园林中的鹿而被处以死刑。 不久之后,鳌拜再次行使其权力,这次更是直接涉及到了高级官员费扬古一家。费扬古因所谓的“怨望”罪名被鳌拜处以极刑,连带其子尼侃和萨哈连也未能幸免,整个家族遭到了严厉的打击。费扬古家族的家产被充公,直接划归给了都统穆里玛,鳌拜的弟弟。 康熙六年,辅政大臣索尼病逝,这一事件成为朝局转折的关键节点。索尼是四位辅政大臣中资历最深且颇受推崇的一位,他的离世使得朝中的权力平衡出现了新的变动。同年,年幼的康熙帝已经年满十四岁,按照顺治帝当年十四岁亲政的先例,索尼生前便建议康熙应开始慢慢地亲政,这也成为他最后的政治主张之一。 在索尼去世后,康熙帝确实开始亲政。七月,他正式公开宣布接管朝政,这标志着满清王朝从辅政大臣主导慢慢地过渡到年轻皇帝直接统治的时期。然而,局势并未因此明朗化。康熙帝虽然名义上亲政,但实际权力却并未完全掌握。他的每一个决定都受到其他辅政大臣,尤其是鳌拜的限制和干涉。 鳌拜此时的权势已达到顶峰,他通过对六部的绝对掌控,以及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强势主导,使得自己成为朝廷实际的决策者。即使康熙帝亲政,鳌拜也毫无退让的迹象。他频繁利用职权,绕过年轻的皇帝,直接通过个人控制的官僚体系发布指令,将原本属于皇帝的权力牢牢攥在手中。这样一来,康熙帝虽处于朝堂之上,但很多实质性的决策却没办法真正由他决定。 与此同时,鳌拜不断通过提拔亲信来巩固自己的势力。他将一些对自己忠诚的官员安插到朝廷的关键部门,这些人不但对鳌拜唯命是从,还排挤那些忠于皇帝的力量。康熙帝的亲政之路因为这样变得格外艰难,表面上的亲政未能改变朝堂的实际格局。每次朝会,鳌拜都会以辅政大臣的身份将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而年轻的康熙帝则显得被动。 康熙八年,年仅十六岁的康熙帝开始了一场精心策划的行动,以削弱鳌拜这个权臣的势力。经过几年朝堂上的隐忍与观察,他逐步制定了明确的计划,力求彻底铲除鳌拜的权力网络。康熙帝采取了极为谨慎的步骤,首先针对鳌拜周围的亲信势力。他通过任命和调动,将鳌拜的亲信派往各地任职,使这些人离开京师的核心权力圈,逐渐削弱了鳌拜的后援。 与此同时,康熙帝开始加强对京师卫戍力量的掌控。他提拔和安插自己的亲信,将禁军的实际指挥权牢牢握在手中。通过一系列看似普通的调整,康熙帝逐步架空了鳌拜在京城的武装力量,使其失去了对京师防务的影响力。 一切准备就绪后,康熙帝展开了关键的一步。他巧妙地设计了一场逮捕行动,利用鳌拜对宫廷日常召见的习以为常,将其引入了一场精心布置的陷阱。当时,鳌拜已习惯于出入宫廷,无论是参与议政事务还是面见皇帝,他从未对这些召见有所提防。这一次,当康熙帝以常规名义召见鳌拜时,他毫不迟疑地前往了宫廷。 当鳌拜进入宫中,康熙帝早已布置好的少年侍卫立刻行动。这些侍卫经过特殊的训练,年轻且充满了许多活力,正是康熙帝的得力部署。在康熙帝的命令下,他们迅速将鳌拜制服,整一个完整的过程干净利落,未给鳌拜留下任何反应的机会。鳌拜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擒,彻底失去了反抗的能力。 随着鳌拜的被捕,康熙帝的行动进入了尾声。鳌拜很快被押入禁所,失去了所有的政治影响力。不久后,他便在狱中去世。 鳌拜被捕的消息传遍京城,风声迅速扩散到边远的地区。在今辽宁岫岩一带负责征税的尔坠也很快得知了这个突如其来的噩耗。鳌拜被捕,牵连甚广,作为其孙辈的尔坠深知这场政治风暴可能会波及家族。他不敢犹豫,当即决定抛弃手头的官职,带上家中十余口人连夜逃离原地。 尔坠一行人匆忙收拾了随身物品,带上能带走的银钱和必要的粮食。他们选择了一条偏僻的小路向南而去,避开了官道和繁华的城镇。一路上,他们几乎不敢停歇,夜以继日地赶路。沿途的村庄零星散布,但他们不敢轻易进入,只能在野外找地方短暂休息。食物渐渐减少,行进的速度也因此放缓,但为了避开追捕的可能,他们依然坚持不露行踪。 大约行进了六十五公里后,尔坠察觉前方的地势逐渐开阔,不再是蜿蜒的山路,而是一片环山的平坦之地。这里四面环山,远离官府的辖区,显得十分僻静。山间有一条小河从北向南缓缓流过,河边的土地肥沃,植被丰茂。经过几天的奔波,尔坠判断这里地形隐蔽,适合安身。他决定停下脚步,就此定居,避免继续流亡的风险。 尔坠带着家人开始在这片土地上搭建临时住所。他们用周围的树木搭起简单的木屋,用贴身携带的工具开垦河边的土地,种植起能维持生计的作物。在这一过程中,家人齐心协力,逐步建立起一个初步的家园。河水提供了灌溉和生活用水,而山林则成为狩猎和采集的来源。尔坠很快发现,这里的土地虽然荒芜,但极为适合耕作,定居下来并不困难。 为了隐藏身份,尔坠决定彻底与过去断绝联系。他不再提及鳌拜的名字,也不透露自己的来历。他的家人也被告知不要与外界交流自己的真实背景。尔坠甚至为自己的四个儿子取了些不寻常的名字——编头、七十三、苏合纳和留明。这些名字显得与寻常人家格格不入,可能是为了混淆后人对家族身份的探究,或者是希望能够通过奇异的名字降低外界对家族的关注。 2015年,华商晨报记者走进了这个名为金家屯的小村庄,试图探寻其中隐藏的历史。在村口迎接记者的是一位中年男子金福成,他作为金家族的一员,对村里的情况颇为熟悉。“我们金家族的人丁还是很兴旺的,”金福成说道,“现在我们家族的男性族人总共有574人,不过很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或定居在外了,现在常住在村里的大概有280人左右。” 随着金福成的引导,记者进一步走访了村庄。这里的村民大多以务农为主,过着和周边村落相差无几的生活。金家屯从昔日的隐秘之地,逐渐发展成一个普通的乡村,村庄的模样与其背后的历史显得有些不相称。然而,这里的一些长辈仍保存着关于金家屯祖先的记忆,村中还 记者来到金玉慧老人家时,他正在院子里忙着烧火。老人用苞米叶子点燃灶膛,动作麻利而熟练,显然日常的劳作早已成为习惯。金玉慧今年已经九十多岁,耳聪目明,神态硬朗。见到记者,他放下手里的活儿,热情地将他们迎进屋里。他的房间布置简单,墙角放着几个破旧的箱子,其中一个箱子里保存着《金氏宗谱》。 翻开族谱,金玉慧老人指着其中的记载向记者讲述:“我们金家的始祖叫尔坠,是清朝时从岫岩那边逃过来的。那时候鳌拜倒台,他害怕受牵连,才跑到这里隐姓埋名。他的四个儿子留下了后代,慢慢发展成了现在的金家屯。” 记者在与老人的交谈中还了解到,金家族的民间传统文化在这里已经逐渐消失不见。“我们小时候,村里还有老人会讲满语,有些人还能认得满文。但到现在这些都没有了,我已经很多年没听过有人说满语了。”金玉慧叹道。他提到,早在几十年前,满语就慢慢的开始消退,年轻一代完全转用了汉语,与周边村庄的交流也更频繁,传统语言和文化的遗存逐渐被现代化的生活取代。 参考资料:[1]马伟华.鳌拜被擒与康熙历狱的彻底翻案[J].科学与管理,2015,35(4):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