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10月21日,中国各大媒体公布了恢复高考的消息,并透露本年度的高考将于一个月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这是一个国家命运的拐点,也是千百万个人生的转折。 分享从1977~2024年的48年高考的照片,通过影像回顾那些年的青葱岁月。 这一天,570多万从农村、工厂、部队走来的年轻人,怀揣着难得的名额和奋发的意气,奔向考场。 由于报考人数过多,国民经济也刚开始恢复,国家一时竟拿不出足够的纸来印考卷,中央果断决定调用印刷《毛选》第五卷的纸张。 这一年的高考,全国首次实施统一命题,分省录取,这一考试制度基本沿用到现在。 下图中是一张珍贵的1978年高考成绩通知单,408分的总成绩在当时堪称学霸。 这一年,饱经磨难的共和国迎来30岁生日,“而立”之年的中国,在改革开放的号角下,抖擞精神。 这一年开始,高考的日期定于7月7-9日举行,除了1983年外,一直实施到2002年。 这一年,马云第一次参加高考。志气高昂的他,在志愿表上填了北京大学,不过遗憾的是他当时的数学只考了1分。 这第三次高考,他的数学终于考到了79分。但遗憾的是,他的总分与本科线分。 不知道是不是黄天不负苦心人,由于同专业招生人数未满,马云最终进入了杭州师范学院本科,被调剂进入外语专业。 这幅题为《这里没有水,再换个地方挖》的漫画,描绘了一个人挖井,挖了很多次,都在快接近水面的时候放弃。 这道题的出现,让当时习惯了根据一段材料或一个命题开始写作的考生们措手不及。 曾担任过高考阅卷的北京语文特级教师薛川东回忆,当时不少考生没有真正看懂这幅漫画。 有个学生在作文中写了“一个农村的坏分子,要把大坝挖穿,幸亏没有挖穿,不然就出大事”的故事,让阅卷的老师们看得哭笑不得。 10月27日,报上自己的姓名去参加上海市总工会举办的高考复习培训班的年轻人,将报名大厅围得水泄不通。 也是在这一年,一向由国家“统包”的招生制度,变成了不收费的国家计划招生和收费的国家调节招生同时并存的“双轨制”。 下图是1985年高考前夕,北京171中学的王琳和一位男生隔着几张课桌低头看书,他们在谈恋爱,后来考入同一所大学,结婚、离婚。 当年,黄冈中学高考升学309人,升学率达91.4%,600分以上高分者达30人,占全省1/9,且囊括理科第一、二名,文科第一名。 打着“黄冈”旗号的试卷、辅导书,以“偏、难、怪”著称,恐怕是很多人学生时代的噩梦。 根据高考语文命题专家高朝俊曾在其书《高考作文那些事》中的描述,这一年的高考作文要求以“习惯”为题,在选择“样卷”的过程中,大家一致认为一篇记叙类的文章写得太好,判为一类卷上等。 那时候可不像现在这样,把“疑似抄袭”的文章中的关键词句“百度”一下,把搜索到的有关文章对比一下,基本上就能得出结论。 阅卷组只得在请那位老师回忆了原文出处后,派了几位教师,把近5年的《人民日报》和《中国青年报》都搬了出来,一份份地找过去。 终于,在1984年5月17日的《中国青年报》上找到原文。于是那篇文章被判为“抄袭”,得了很低的分。 在高考恢复10年后,整个社会学习的热情越发高涨,下图是大年初一的上海,求知的年轻人令图书馆的自习室座无虚席。 这一年,国家教委下发《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标准化实施规划》,标志着标准化考试郑重进入实施阶段。 至此,高考这根指挥棒产生了空前的指挥效应。标准化考试促使全国的基础教育都不得不跟着应试方向走。 标准化考试派生了标准化答案,后来就用上了阅卷机器。像下图这样70年代的高考阅卷现场,慢慢地就看不到了。 当年10月,国家教委启动“三南改革”,湖南、海南、云南三省将过去高考的文理科分组变为文史、理工、医农和地矿四类,每类只考4门。 而这一重大政策的宣布,离次年高考只有不到9个月的时间。无数人的命运因为这一纸文件而改变。 直到今天,高考的内容和形式仍在一直在变化。“上榜”这件事,对每位考生都充满了变数。 在高考前不到三个月,国家教委举行了记者招待会,正式公开宣布:从1991年开始,在全国实行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制度。 会考原本只是学业水平考试,但是后来,为了更好的提高升学率,一些地方依照会考成绩将一些学生提前驱除“出局”,不被允许参加马上就要来临的全国统一高考。 据《年轻就是要:活出你自己》一书中描述,刘强东的小时候的梦想是从政,做县长,造福一方。 当时,以他的成绩可完全上清华大学物理系,但他早已经在填报志愿时,放弃了清华物理系,填写了人民大学社会学系。 那时候的他想当然地认为:进了人大就能做官,而社会学又是统管一切“小学科”的“大学科”。 可惜的是,在入学当晚,刘强东的美梦就破碎了。因为同系的师哥告诉他,社会学与从政无关,而且就业状况在人大排倒数第二,仅次于人口系。 这一年,国家教委大手一挥,开始在各省市中铺开“3+2”高考科目设置,即文史类考语、数、外三科加政治、历史二科,理科考语、数、外三科加物理、化学二科。这种科目设置一直沿用到2000年。 这一年,全国37所重点院校试行并轨制收费,逐步建立起“学生上学自己缴纳部分培养费用、毕业生多数人自主择业”的机制。 下图是湖北三峡坝区三斗坪镇东岳庙村,黎开英的儿子望军在1994年全国高考中,以651分的好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乡亲们纷纷来到他家祝贺,金榜题名给这个农村家庭带来了无上的荣耀。 当年的高考作文题目给出了“给六指做整形手术”和“截错了”两幅漫画,这在当时引发了极大的社会反响,被评价为讽刺现实,直面社会阴暗面。 “幸亏我妈没早生我一年!”,当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太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这一年,高校招生比例猛增至47.4%,而直到6月时,许多考生尚不知会有此意外之喜。 扩招,给了很多人圆梦大学的机会。这一年的高校扩招引发了“大学新生潮”。下图为武汉大学“迎新”场景。 这一年,电脑和互联网还是稀罕物,位于北京东大桥的百脑汇电脑城,一大早就有许多考生和家长来到这里,排队等待免费上网查分。 据工作人员说,一个上午就来了近百人,查完了分数,每个人的表情可以说是几家欢喜几家忧。 以炒股为生的黄顺锋做梦也没想到今生还有机会参加高考。他同众多大龄考生一样,成为高考新政策的第一批受益者。 7月7日,上海市92800多名考生冒雨走进全市3800多个考场参加高考。 而首场语文考试的作文“面向大海”,因取材范围过大,颇让部分考生感到无所适从,都表示心里没底。 678的谐音是“录取吧”,在残酷竞争的考试中,这也许正是考生需要的一点心理安慰吧。 这一年,全国爆发了大面积的非典疫情,想要进考场,还必须先过“体温测试”这一关。 这一年,海南高考状元李洋“梦断清华”,引发了全社会对“高考移民”及“高考公平”的大讨论。 当年,李洋先是被告知高考分数海南理科第一名,海天学校还挂出醒目的条幅,祝贺李洋取得好成绩。 眼看就要实现上清华大学的梦想,但因为有人举报,他在海南就读未满两年,不符合海南省报考本科第一批院校的要求,被取消了录取资格。 6月7日,南京金陵中学河西分校的老师,在开考前,送给每位考生一个贴有“心会跟爱一起考”的苹果,预祝考生“平稳考出丰硕成果”。 高考,无时无刻不在牵动着整个社会的神经,毕竟,谁家还没有个要高考的孩子呢? 2007年某公交公司出动公交车免费接送考生,并且在考场外设置了车厢服务站,让家长不必在酷热里等待,可以上车免费饮水和休息。 高考催生出一种“状元经济”——状元笔记、状元错题、状元食谱 ……只要跟“状元”沾上点边,都会卖的还不错。 高考这天,工地停工了,汽车不鸣笛了,就连大妈们都不跳广场舞了,整个社会,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向考生释放善意。 一位考生在的哥、交巡警等人的爱心接力帮助下抵达考场后,不禁感动地哭了出来。 6月8日下午,高考英语听力考试。紧挨着南京市九中高考考点的道路上,考生家长排成一排,堵住马路,指挥过往的自行车、电动车绕道而行,以免噪音影响考生的考试。 每年临近高考,家长为了考生,做尽各式祈福,试图为高考之战的胜利增加一块砝码。 2013年5月13日,江苏省南通市,当日是民间传说的文殊菩萨生日,考生家长前往当地剑山风景区——文殊菩萨庙烧香祈福,求菩萨保佑子女考出好成绩。 临考前几天,四川巴城部分学校考生,用撕书、扔书的方式释放压力,迎接高考。 42辆送考大巴载着数千名高三考生,从这个号称“亚洲最大高考工厂”的学校驶出。 送考车的车头车尾都坐着穿红衣服的学生,有学生打开车窗,喊着毛中必胜,毛坦厂当地万余名群众和家长自发来到车队两侧为考生送考,家长们手持红色旗帜为高三考生呐喊助威,场面十分壮观。 高考是许多中国人一生中最重要的考试,为维护高考公平性,反作弊工作也在不断从“人防”向“技防”升级。 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的出台,将国家教育考试作弊行为列入刑法之中,使得2016年高考被社会评论为:“史上最严高考”。 高考从来就不只是参考学生的事,参考家长们有时候比学生更加紧张,也更加在乎孩子的高考成绩。 下图为2017年时,南京田家炳高级中学考点。校门内外的学生看起来有的还又说有笑,拍照留念。校门家长们则显得更为拥挤,紧张不安。 每年高考,各地总会有一些小插曲,有的忘记死啊准考证,有的遭遇暴雨天气等等。 下图为2018年肇庆端中考点,当时赶上了台风天气,学校为了考生中午用餐不因天气发生意外耽误考试,组织人员给学生送盒饭,学生们就在考点就餐,以便下午顺利参加考试。 2019年6月7日,在江西省玉山县玉山一中考点外,通过重重险阻涉水而来的考生和家长心事忡忡。 持续了近二十个小时的强降雨让位于信江源头的玉山城处处水患,也让参加高考的考生和他们的家长心头蒙上了阴影。 考点被淹,但是学校前一晚连夜做了准备工作,考生和家长们到达时,从校门口到考点楼已经搭起了一座由课桌组成的桥,这座桥被称为“成功之桥”。 开始于2019年底的新冠病毒在2020年席卷全世界,中国更是多出封城,全国上下人心惶惶。 2020年的高考因为疫情推迟了一个月。下图是武汉一处考场外,家长们迎接走出考场的学生们。 2021年仿佛不存在一样,各方面都像是2020年的延续——高考也是如此。 下图是2021年6月7日,在广州第七中学高考考点,考生结束首场考试走出考场。能够正常的看到几乎与2020年一样的场景...... 这届高中毕业生有一特殊之处,他们高中三年几乎全都是在“疫情”中度过的。2020年上半年疫情爆发,他们读高一;2020年下半年,他们读高二;2021年下半年,他们读高三;现在,他们参加高考。 下图是2022年浙江一处高考考点考试前,学生排队进入考场的情景。不远处的帐篷上拉着横幅:请有序排队,保持间距。 2023年夏季高考,1291万名考生走进考场。比去年增加近百万人,再创历史新高。 因为疫情,这一届高考生,能够说是中国恢复高考以来,经历颇为丰富和特殊的一届。 对于2023届高考生来说,这三年是人生中难忘的三年:2020年春天,中考复习期间,居家网课;2022年冬天,高考复习期间,居家网课…… 据教育部统计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飙升至惊人的1342万人,相较于2023年增加了51万人,涨幅3.95%;录取人数比2023减少28万,减幅6%。这一涨一跌,2024年想考上本科就更难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的复读生人数达到了413万人,占比接近30%,首创历史上最新的记录。这一比例的增加使得竞争更加激烈。 对于那些读了12年书的考生来说,这可太沉重了,好多人还没进考场呢,就已经觉得很挫败了。 48年漫漫高考路忠实记录了家国面貌、时代变迁,你我都曾是这千军万马中的一员。 这条路,浸透了几代人的泪水、欢笑,写满青春,写就命运。这一切都始于那一年:1977年恢复高考,是改革开放的第一声春雷。 从那一年开始,一定全新的时代拉开序幕。那一年之后,通过一次次高考,选拔出千百万优秀的学生,经过培养造就,许多人已成为社会各界的骨干。中国近几十年来的经济起飞,穷源溯流,与高考制度的恢复和不断改革密不可分。 回首望去,从恢复高考到改革开放,那整个时代和后来的80年代就是一个国家的春天,那是一个值得永远铭记的时代。 对于这样一个时代的开启,有两个人是我们最该感谢的:前者显而易见,是那个时代的第一功臣;后者却少有人知,却影响我们当下最为深远的,那就是“四十年来最好的大学校长”刘道玉—— 这不只是因刘道玉出任教育部高教司司长时,直接参与推动了高考的恢复;更是在于他在担任武汉大学校长期间,引领的办学风潮和大学的自由风气:他率先开创的学分制、辅修制、插班生制、导师制、助学金制等制度,虽然当时备受争议,却在多年之后被各家大学争相效仿,很多都沿用至今。他主持的武汉大学,被人称为“高教战线上的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