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敏县隶属塔城地区,这座低调又宁静的小城,不仅素有“粮仓、油缸、糖罐、药谷”之美称,还被誉为“天空之城”,有着两千多年历史,是草原丝绸之路重镇。 清澈如练的额敏河,像一条洁白的哈达,横贯这座千年古城,静静流淌,一路向西,滋养着沿河两岸的汉、维、哈、回等25个民族,生生不息,和睦共处。 不知从何时开始,一个被称为“马大姐”的名字,在这个民风淳朴,清静安宁的县城家喻户晓,有关她的一个个动人故事,随着额敏河的浪花流向远方…… 日,额敏河畔,秋高气爽,风和日丽。在县城郊一个普通的庭院里,宾客如云,络绎不绝。 院门外,挂满了十余个牌匾,“巾帼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雷锋精神传承教育基地”“青少年教育基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家庭党校”…… 走进从不关闭的大门,庭院内整洁有序,井井有条。院中一棵桑树枝繁叶茂,一排盆栽鲜花盛开,葡萄架上的串串葡萄饱满晶莹,院墙边展放着一排不同历史时期的各式农具。 此时,在院中央正举行“新疆公安民警思想政治工作现场教育示范点”揭牌仪式。 公安厅政治部的一位领导激情满怀地说:“马新华是额敏县公安局退休民警。在岗时,她关心和团结各族群众,尽自己所能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退休后,她又发挥余热,在自家小院创建家庭党校,创新党员教育教学形式。公安机关要学习马新华先进事迹,引导全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坚定的理想信念。” 当牌匾被郑重揭开时,现场爆发出阵阵掌声,牌匾前伫立的马新华心情激动,热泪盈眶。 岁了,个头不高,身材微胖,饱经风霜的脸上,总洋溢着热情亲切的微笑,一双和蔼的大眼睛能把人心融化,只是行走时一瘸一拐的。她双腿肿胀,手指关节也因肿胀变形。 这个被病痛折磨的女人,却在用钢铁般的意志,忙忙碌碌的身影,演绎着夕阳红里的芬芳人生。 近年来,她曾获得多项荣誉,其中有:额敏县公安局优秀员、个人三等功、“雷锋精神传承人 、额敏县“道德模范”“新疆公安机关交警系统民族团结先进标兵”“自治区民族团结先进模范”“自治区最美家庭”……到了 年初冬的一个傍晚,寒风阵阵,雪花飘飘,这是额敏县入冬的第一场雪。马新华骑着自行车下班时,看到路边一位老人衣着单薄,瑟瑟发抖,禁不住停下了车,上前关切地询问:“大叔,这么冷的天,你怎么不回家啊?”。 见老人冻得说不出话来了,马新华担忧地说,“老人家,我是警察,你到我家去吃顿饭吧!” 丈夫见马新华把一位素不相识的流浪汉带到了家里,禁不住悄悄埋怨了一句,但看到可怜的老人,心也一下子软了,便和她一起忙活起来。 饭端上桌来,看来老人是饿极了,不顾热汤烫嘴,一味狼吞虎咽,不到两分钟就吃光了一碗。马新华心疼了,眼睛也湿润了,忙给老人又盛了一碗。 岁,汉族,无儿无女,老伴去世一年了,孤身一人的他,夏季四处打工,住在临时的宿舍,但到了冬季,就找不上工作,也没住处。 当天晚上,马新华让杨吉春住在了自己家。她跟丈夫商量后,决定将老人留在家里。马新华对老人说:“以后你就和我们住吧,这里就是你的家!” 那时,马新华家里并不富裕,加上杨吉春年纪大了,患有多种疾病,此后因脑梗、腿部骨折两次住院。为了给杨吉春治病,马新华前后借了 老人康复后,不想再给马新华添麻烦,要搬出去单过。马新华和蔼地说:您就是我的爸爸、孩子的爷爷,我们给您养老送终,这里永远都是您的家。 在马新华的精心照料下,杨吉春老人身体硬朗起来,还学会了哈萨克语、尔语。 过了几年,额敏镇桥东社区工作人员上门劝说马新华:老人年龄大了,送到养老院你更省心些,也少了麻烦。她却拒绝了:“‘杨爸爸跟我们在一起有感情了,也就是加副碗筷的事,不麻烦。” 一次下班时下大雨,马新华正想等雨停了再回家,老人打着伞出现在她面前,一身都被雨淋湿了,“爸爸,你怎么来了!”“丫头,我给你送伞来了!”马新华当时就抱着老人哭了。 这幅碗筷,一“加”就是近二十年,老人逢人就说,我有福气,我有个好丫头,叫马新华。 年,马新华路过家旁边的面粉厂时,无意中发现一位身怀六甲、穿着破旧的孕妇,在吃力地扛着麻袋托运货物。 这是位哈萨克女子,她流着泪对马新华说,“大姐,我也不想这样啊,但我老公生病了,干不了重活。我如果不干这个,我们就吃不上饭,也交不起房租啊!” 得知女子已经有七个月的身孕了,马新华果断地说:“你住我家里吧,我给你腾出一间房子。” 就这样,叶尔木拉特·克孜尔汗、沙依拉古丽·阿哈依夫妇俩带着全部家当:一个煤气灶一床被子,住进了马大姐家里,而且,一日三餐也在马家吃,直到他们的孩子出生。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帮助叶尔木拉特一家渡过了难关,今后又怎么办?马新华见夫妇俩不识字不懂国语,这样找工作就难了。于是,马新华每天都教他们学国语,一天两页,雷打不动。还帮着两人一起创业,他们 过馕、做过糕点,但都失败了,夫妻俩急得直哭。马新华却毫不灰心,四处奔走,为他们寻找就业机会。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马新华的帮助下,叶尔木拉特经过两年努力,考上了驾照,在县城开上了洒水车,一个月有 年,他们在县城购买了新房,这才从马新华家搬了出去。他们的儿子,从出生开始,在马新华家长到了 岁,他一直以为,马新华是他的亲奶奶,搬出去时还大闹一场,直到父母说每周来看奶奶,他才肯罢休。 而为了能让这一个孩子在县城上学,热心的马新华不知往教育部门跑了多少趟。如今,年已 年,从不收饭钱,还让我们过上了新生活。这份恩情,我们一辈子也还不完!” 年秋天,马新华正在忙着接待群众,一位哈萨克族妇女专程来找她,一直等她到下班。 马新华见她不办任何业务,禁不住满腹疑惑,上前询问。女子顿时哭着说:“我听说你是好人,收留了一个街上流浪的汉族老人,你能不能也收留一个孤儿?”马新华一听,为难地说:“我可以给你凑点钱,但我没有能力再抚养孤儿,你可以把孤儿送到民政局啊!” 岁,是她的侄子。这孩子自幼丧母,父亲又在车祸中去世,她收留了这一个孩子后,养到现在。可因自己身患疾病,又住在牧区,根本没办法照顾好孩子,孩子现在又厌学。万般无奈,这才来求助马新华。 听罢,马新华跟随女子出去见这个孤儿。她本想给他们送点钱,但当她看到穿着破烂单薄,神情畏缩的吾拉孜别克时,一肚子想拒绝的话,顿时飞得无影无踪,她一把将孩子抱在了怀里。 马新华弄清楚了吾拉孜别克不愿再上学的原由。因为感觉自己是孤儿,自卑,像座大山把他幼小的心灵压扁了,也像块巨石压得他无法抬起头来。 从此以后,这个哈萨克男孩有了“妈妈”,这个充满爱的家里,又多了一个人。 “马妈妈”领着吾拉孜别克,到商场购买了衣服鞋子、床单被套、毛巾牙膏等生活用品,她要亲自带孩子重返校园。 马新华还经常特意穿着警服,带着大量零食到学校看望吾拉孜别克,并把零食都分给孩子们,主动结识老师和同学,她要让各位明白,吾拉孜别克不仅有妈妈,而且妈妈还是警察。 每逢周末和节假日,马新华都会将吾拉孜别克接回家里一起生活,一直资助他上了高中。 “我走过了人生最灰暗的时光。上到高一,我觉得学习成绩不理想,想上技校,学一门手艺,将来好成家立业。”吾拉孜别克说:“马妈妈”又帮我联系到了职业技术学校。 马新华根据吾拉孜别克的想法,帮他选学了畜牧专业。毕业后,他先是当辅警,后又通过考试,成了兵团第九师 “没有‘马妈妈’就没有我的今天”,吾拉孜别克说,他一定好好工作,来报答“马妈妈”的恩和情。 口人,形成了最为独特的全家福。马新华是回族,丈夫米吉提·阿不都热西提是尔族,儿子加乌兰娶了一个哈萨克族妻子,现在已有两个女儿,加上汉族“爸爸”杨吉春,哈萨克族“弟弟”叶尔木拉特·克孜尔汗一家三口、哈萨克族“儿子”吾拉孜别克, 是什么让马新华这位普通的女民警,几十年如一日,用一个个大爱善举,绽放着人性光芒的芬芳?让我们追溯她的成长之路,寻找真实的答案吧! 额敏县地域广阔,辖区面积9500多平方公里,北与哈萨克斯坦接壤,边境线公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一代代边防军人 冰河、踏雪原、穿大漠、御寒风,守护着这里的每一寸国土。与此同时,一代代当地的各族群众,紧紧跟随边防军人并肩作战,风雨同舟,共筑边防。 1965年10月,马新华出生在位于额敏县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九师一个护边员的家庭。马新华虽是第六个孩子,仍给这个生活拮据,却充满温暖的家庭带来了喜悦和幸福。 父亲是回族。在马新华的眼里,父亲比较严厉,总是沉默寡言,但却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家人的爱。有时回家,能变魔术一样,带给家人意想不到的小礼物。 母亲是哈萨克族,是对马新华影响最深的人。她待人热情,非常能干,操持着一大家人的生计。不管生活再困难,她总是微笑着面对,从没见她对家人,对外人发过火。 父母虽然民族不同,语言不同,但始终感情很好。身为护边员的父亲,总是把国家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条件再艰苦,环境再恶劣,巡逻再辛苦,他也总是默默坚守,尽职尽责。而母亲作为农九师兵团的一名职工,也是出了名的拥军模范,即使丈夫经常忙得顾不上家,八个孩子要拉扯大,她依然坚持给边防官兵缝补衣物,织毛衣毛裤毛袜子,源源不断地把温暖送到军营中。 多少个深夜,幼小的马新华从睡梦中醒来,看到父亲还没有回家,母亲则在马灯下忙碌,熬红了双眼,脚踏缝纫机在织补军衣。 爱国拥军的优良传统,是养育马新华一天天长大的精神财富。而乐善好施,乐于助人,更是这个家庭的家风家训。 马新华常听母亲说,家里没有羊肉吃,也不能让客人吃不上羊肉。哈萨克族有句谚语说:“有困难的人从你家经过,如果你不帮忙,会受到惩罚的。”不管遇到谁需要帮助,母亲都会伸出援手,而且常会把该带回家的食物,送给了路上素不相识的流浪汉。 父亲对此却从无怨言,他们的家庭与左邻右舍相处非常融洽,平时家里做点好吃的,母亲总要省下来一口,请邻居们尝尝。 懂得分享,又热情好客,这让马新华一家人缘很好,马新华在充满爱的家里一天天长大。她性格像男孩子一样,风风火火,活泼大方,很受父母喜欢。一次,马新华和同学放学回家,路过额敏河的木桥时,一个同学不慎跌进了河里,才12岁的马新华,毫不犹豫地跳进河中,在其他同学帮助下,从激流中将同学救了上来。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1972年,父亲因患病突然离世,当时,马新华只有八岁。家里的顶梁柱倒塌了,望着八个年幼的孩子,母亲擦干泪水,勇敢地面对生活。 什么种子发什么芽,什么样的花儿结什么果。良好的家庭环境,良好的家教,在父母善举的影响下,马新华的人生的路上,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 1984年,二十岁的马新华考入新疆政法干部学校,上了两年中专。两年后,她进入额敏县第二轻工业局皮革厂,当上了试验员。又过了四年,她调入额敏县饮食服务公司当营业员。1989年7月,她因表现突出,光荣入党。 1990年10月,因饮服公司效益不好,难以为继,马新华应聘到额敏县公安局交警大队,成为打扫卫生的临时工。 虽然只是临时工,但马新华却很珍惜,总要把工作做到尽善尽美。她每天早出晚归,处处留心,眼里有活。每天看着民警紧张忙碌,她总是积极协助。 时间久了,看到那一身英姿飒爽的警服,看到群众赞许民警,看到民警们日以继夜为群众服务的身影,马新华心里萌生了从警的理想。 月,马新华参加了入警招干考试,实现了梦想,成了额敏县公安局交警大队民警,担负内勤和后勤工作。她不再是保洁员了,但当同事们来上班时,却发现整个办公区域已被她打扫得干干净净。 从警以来,马新华先是负责内勤、后勤工作,几年后她开始从事车管窗口业务。 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马新华主动学好不同民族的语言,同时刻苦钻研业务,从自学八、九十年代的铅字打字、油墨印刷技术,到二十一世纪初的办公自动化,为了紧跟形势不掉队,她又开始有效学习电脑操作、拼音打字,对于基础差的马新华来说,办公自动化像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过不了拼音关,就学不会打字。马新华不信这个邪,当年学铅字打字机,她也是下了多大决心,费了多少苦功夫,才掌握了这项技术。现在大不了再从零开始,马新华从此以后,不懂就问,不会就学。在单位干不完的工作,就带回家继续干,经过长达一年的努力,她不仅熟练掌握了计算机操作,而且成了业务能手。 长期在车管窗口工作,一年办理驾驶证业务过万,接待群众数千人。每天重复单调的工作,马新华却用数十年如一日的热情,竭力服务。 岁那年,得知驾照审验要重新体检,就专门找人,在医院里经过了长达两天的各项繁琐体检,好不容易来到交警队审验驾照,却被告知体检无效。 看到他满脸疑惑,马新华专门过来给他写了张纸条,详细写清楚是在哪家医院的五官科,做什么样的体检。原来简单的事情让高绪昌师傅搞复杂了。老人按马新华的指点,顺利完成体检,很快办好驾照换证审验,他事后专门让儿子给马新华送了锦旗,这件事让他记了十几年。 作为交警,即使是女同志或内勤,也会经常在早晚高峰时,上路执勤,疏导交通,有时还会参加夜检,协助处理交通事故,查处酒驾等不法行为。 时间久了,马新华逐渐患上了风湿性关节炎、心脏病,开始行走困难,总是一瘸一拐,有几次还晕倒在工作岗位上。 同事说,马大姐总是来得最早,走得最晚。在他的印象中,马大姐只迟到了一次。那是马新华在骑自行上班途中,因心脏不舒服,摔倒在地,幸亏遇到一个小学老师前来相救,帮她拿出贴身携带的救心丸服用,这才缓过气来。救马大姐的老师让她回家休息,她却摇摇头,硬是推着自行车来到单位。 年,因工作任务太重,马新华身体又不好,领导让外地调过来的哈米旦·阿不拉哈提协助她工作。哈米旦至今还清楚地记得有一天,窗口前排起了长队,马新华一刻不停地忙碌,忽然“咚”的一声响,群众惊呼起来,原来马新华突然晕倒在地。 人们围了上来,有的掐人中,有的拿清水擦脸,还有的打120急救电话,抢救几分钟之后,马新华才醒了过来,竟然说出的第一句话就是:“我的业务办完了吗?”这让哈米旦震惊了。 岁的马新华退休了,当她一瘸一拐来到政工部门上交警衔等物品时,不禁百感交集,恋恋不舍。 退休了,还是有不少群众,有困难就找自己求助、咨询,有矛盾了来找自己调解,那何不办一个教育基地,办个家庭党校,继续坚守初心,发挥余热,把党的声音和惠民政策,传给父老乡亲,传到四面八方呢?马新华想。 说干就干。马新华把家里的两间房屋改做“新时代文明实践点”,把家里多年来存的老物件、老照片,她和家人的荣誉证书,民族团结大家庭的全家福都摆上了展厅,向前来参观的各族群众现身说法,讲党史讲初心讲奉献,让它成为帮助居民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的精神家园。 在社区的赞许和推动下,到爱心小院的人慢慢地多,也争取到了援疆资金的支持,小院改造升级成“家庭党校”。 随着一次次精心打造,这里逐渐形成了火热的“红色”主题庭院文化,浓郁的“家”文化气息,“家”文化与主旋律和谐共鸣,构成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马新华每天认真学习,读书看报,并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向人们讲述自己的入党初心,诵读党史故事,讲解党的二十大精神,将惠民政策传达给每个群众…… 桥南派出所塔斯尔海村社区民警马亚群,每次调解矛盾都要来找“马大姐”,他说:“我们这里是城乡结合部,外来人口多,拆迁房多,所以矛盾纠纷也多。马大姐善于讲道理,有经验,有方法,让我们解决了不少麻烦事。”于是,“家庭党校”里又多了一块牌匾:“马大姐矛盾纠纷调解室”。 日,以马新华为原型的电影《我们的马大姐》开机仪式,在塔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隆重举行,她的感人故事即将搬上银幕。 卅载从警路,一生爱民情。马新华就像奔腾不息的额敏河,一路风雨兼程,历经波折,却始终初心不改,丝毫没有保留地将人间大爱体现出来,她的足迹留下了一路光辉,一路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