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格局日益复杂的今天,我们是不是还应记住他们曾经的友谊?为何他们会选择离开我们,转而靠向美国? 乌克兰是第一个“老朋友”。如果将时间拨回到上世纪90年代,那时候的中国刚刚走出贫穷与落后的阴影,国内工业实力虽然在发展,但与国际领先水平还有不小的差距。 对于乌克兰来说,这么多东西是宝贵的财富,却也成为了他们的负担。他们急需资金,而中国则急需技术,这样的背景促成了两国之间一次又一次的合作。 中国花了2000万美元将它买下,通过多年的改造升级,终于将其打造成今天我们耳熟能详的“辽宁舰”。 对于中国来说,这是一项从无到有的突破,瓦良格号不仅让中国海军迈出了拥有航母的第一步,还为后续国产航母的研发提供了宝贵经验。很多军迷喜欢打趣说,假如没有瓦良格号,也许今天中国的航母梦还在路上。 比如他们的燃气轮机技术,被称为“现代化大型战舰的心脏”。乌克兰不仅提供了原装燃气轮机,还让我们得以对其进行改良,逐步提升了可靠性和寿命。 如今,这些改良技术已成为中国海军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有那些空战装备,比如空空导弹制导头。当时的中国空空导弹技术比较单一,乌克兰雷达厂的改良型制导头不仅填补了空白,还让我们的导弹性能直接跃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 后来我们回头再看这些交易时,有人感慨说,没有乌克兰提供的这些技术,中国的国防现代化可能要推迟十年以上。这话未必绝对,但也足够说明当时的乌克兰对我们的意义。 从2014年开始,美国主导的“”彻底改变了乌克兰的政治方向。随后,乌克兰逐渐倒向西方,成为遏制俄罗斯的重要棋子。俄乌冲突爆发后,中乌关系再难回到当年的亲密状态。 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走向国际舞台,而以色列也因为实用主义的立场愿意与我们展开合作。 那时候的以色列有着先进的武器装备和技术储备,比如他们的“哈比”无人机。这个无人机的名字大家可能不熟悉,但它在中国无人机领域的地位几乎能称为“祖师爷”。 通过研究和改良哈比,中国慢慢地发展出了一系列性能更优的军用无人机。这些无人机在国际市场上的表现,今天甚至已超越了以色列本土的产品。 当年中国从以色列购买的“怪蛇3”导弹不仅是一个武器,更是一份教材。通过研究和仿制,我们自主研发了“霹雳8”导弹。 这款导弹在上世纪90年代一度成为空军的主力装备,甚至到今天仍有它的身影。 还有那个著名的“费尔康”预警机项目,虽然因为美国的干预最后无疾而终,但其留下的技术和团队积累却让我们后来成功研发出自己的预警机。 美国对中以军事合作的干预慢慢的变多,许多潜在的项目不得不被取消。更让人感到遗憾的是,以色列在巴以冲突中的一系列行为,也让中国对这一个国家的看法悄然发生了改变。 答案或许见仁见智。从感情上来说,乌克兰和以色列在中国发展的关键时期确实给予了巨大帮助,这一点我们不应该忘记。可从国际关系的角度来看,国家间的关系始终是以利益为导向的。 乌克兰和以色列选择倒向美国,不单单是政治站队的问题,更是因为他们要美国的经济支持和安全保障。 反过来说,这样的经历也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依赖外部技术固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快速追赶,但只有实现技术自主,才能真正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从航母到无人机,从导弹到预警机,我们的自主研发能力越来越强,很多领域甚至已经领先全球。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对外部技术的依赖越来越小,再遇到类似的情况时,我们有了更多的底气。 在国际合作中,永远要记住利益才是合作的基础,感恩过去,但也不要沉迷过去。 对于那些曾经帮助过我们的国家,我们该用平和而理性的眼光看待他们的离去;而对于未来的发展,我们更应该以更加自立自强的姿态迎接挑战。